7月,邵陽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邵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重點實施“10+8”碳達峰行動。即開展十大領域專項行動,實施八大試點示范工程。
十大領域專項行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綠色低碳產業培育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循環經濟協同降碳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科技創新引領升級行動、綠色金融支撐轉型行動、全民宣貫助力推廣行動。
八大試點示范工程:
新能源倍增工程、儲能基地示范工程、綠色低碳新動能培育工程、綠色建材品牌凝聚工程、城市礦產基地示范工程、綠色建造試點創建工程、綠色公路創建示范工程、國家公園碳中和試點工程。
《邵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原文如下:
邵陽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總體部署,扎實有序推進全市碳達峰工作,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堅持“總體部署、分類施策,系統推進、重點突破,雙輪驅動、兩手發力,穩妥有序、安全降碳”的原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立足我市能源資源稟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確保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全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合理控制,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省下達指標,為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8%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確保完成省下達指標,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三、重點任務
重點實施“10+8”碳達峰行動。即開展十大領域專項行動,實施八大試點示范工程。
十大領域專項行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綠色低碳產業培育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循環經濟協同降碳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科技創新引領升級行動、綠色金融支撐轉型行動、全民宣貫助力推廣行動。
八大試點示范工程:新能源倍增工程、儲能基地示范工程、綠色低碳新動能培育工程、綠色建材品牌凝聚工程、城市礦產基地示范工程、綠色建造試點創建工程、綠色公路創建示范工程、國家公園碳中和試點工程。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1.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
在確保能源安全保供的基礎上,嚴格控制煤炭消費。落實控煤保電要求,除符合國家和省規劃布局的煤電、石化、熱電聯產等重大項目外,原則上不再新增煤炭消費,新建項目煤炭消費需求通過存量挖潛滿足。推動寶慶電廠實施“三改聯動”,充分提升已有火電機組的效率,加強技術管理和安全管理,降低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對供電煤耗在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上的煤電機組加快實施節能改造,無法改造的機組逐步淘汰關停。推動煤電向基礎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推進終端用能領域清潔替代,持續推動“煤改電”、“煤改氣”,進一步擴大散煤禁燃區域,多措并舉逐步減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燒。(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按照“風光為主、多元融合”的思路,加強可再生能源全局性謀劃、系統性推進,優化升級能源結構,穩妥提升我市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持續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方式,進一步擴大應用規模。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支持分布式光伏就地就近開發利用,積極推動工商業廠房、公共機構、商業建筑等分布式光伏開發,鼓勵分布式光伏與交通、建筑、新基建等融合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納入國家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試點的隆回縣、邵陽縣加快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水電對能源結構的調整作用,重點推動犬木塘水庫水電站建設。優化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布局,有序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和沼氣發電,積極推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高標準建設新邵縣、邵東市、洞口縣、武岡市垃圾焚燒發電站。到2025年,全市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30萬千瓦以上,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07萬千瓦以上,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1萬千瓦以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1:新能源倍增工程
建設內容:
1.建設綏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邵東市、新邵縣、邵陽縣、隆回縣、新寧縣、武岡市風力發電項目,規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01萬千瓦。
2.建設邵東市、洞口縣、武岡市、大祥區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規劃新增集中式光伏發電裝機總量339萬千瓦。
3.建設犬木塘水庫水電站,樞紐工程位于邵陽市境內資水中上游,水庫正常蓄水位215米,總庫容約1.8億立方米,利用犬木塘水庫工程建設發電站,電站總裝機容量3萬千瓦,年發電量1.13億千瓦時。
4.建設新邵縣、邵東市、洞口縣、武岡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站項目,啟動綏寧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站前期工作,全市規劃新增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8.5萬千瓦。
5.到2030年,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水電、
余熱發電等新增裝機容量力爭達到62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力爭達到763萬千瓦以上。
3.合理調控油氣消費
合理控制石油消費比重,持續推動成品油質量升級,加快清潔能源對石油的替代,以交通領域為重要著手點,鼓勵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汽車,降低交通運輸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十四五”期間,成品油消費增速控制在合理區間。深入推進“氣化邵陽”工程,大力推動天然氣與多種能源融合發展,優化天然氣利用結構,合理引導玻璃、建筑陶瓷、機電、醫藥、輕紡以及食品加工等企業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推廣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建設,提升天然氣儲備輸配能力,加快推進管道天然氣入縣工程。建設邵陽市城南應急調峰儲氣站,提升天然氣消費覆蓋范圍和應急調峰能力。到2025年,全市天然氣消費量達到3.35億立方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電源側以安全保供和提升效率為重點,穩定煤電和水電規模,夯實基礎支撐電源供給系統,促進調節性電源規模化多元化發展。到2025年,建設完成以特高壓、超高壓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綠色低碳、智慧共享的堅強智能電網。加強受端網架建設,新建邵陽東、邵陽西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提升東部電源支撐能力,解決西部新能源輸送受限問題。充分發揮水電既有調峰潛力,開工建設新邵縣抽水蓄能電站,開展隆回縣、洞口縣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力爭新寧縣抽水蓄能項目盡早納入規劃。電網側充分發揮電網企業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平臺和樞紐作用,支持電網企業主動接入和就近消納新能源。科學合理布局電化學儲能,從政策層面引導電網側應用先進高效儲能技術,配套建設一批磷酸鐵
鋰電池獨立儲能示范基地。加強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建設,采用數字化技術和先進控制技術,充分調動建筑樓宇、工業可控負荷靈活響應能力參與系統調峰。深挖負荷側調節能力,培育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等新型市場主體。到2025年,全市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5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力爭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360萬千瓦以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網邵陽供電公司、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儲能基地示范工程
建設內容:
1.在隆回縣、邵東市、新邵縣、武岡市、洞口縣、城步苗族自治縣、綏寧縣、新寧縣建設8處磷酸鐵鋰電池獨立儲能基地示范工程,新增儲能功率規模83萬千瓦。
2.建設新邵縣抽水蓄能電站,開展隆回縣、洞口縣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規劃總裝機容量360萬千瓦。
3.在新邵經開區塘口工業園等工業負荷大、新能源條件好的園區,綜合運用現代信息通訊、大數據、人工智能、儲能等新技術,采用“互聯網+”新模式,調動負荷側調節響應能力,實現多能源品種、源網荷儲多環節互相協調的一體化開發利用模式示范。
(二)綠色低碳產業培育行動
1.培育綠色低碳產業
持續推動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傳統產業低碳工藝革新,實施工業領域數字賦能工程,提升產業基礎能力。鞏固工業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成果,推廣綠色制造工藝技術,開發綠色設計產品,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綠色低碳供應鏈等典型示范。到2030年,爭取新增國家級綠色園區2個、省級綠色園區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省級綠色工廠10家,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6個、省級綠色設計產品10個。重點依托邵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邵東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邵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建好中國特種玻璃谷、三一生態智能產業園,圍繞“產業興邵”戰略部署,著力推進滬昆百里工業走廊“千億園區、千億產業集群”建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綠色低碳新動能培育工程
建設內容:
1.加快推進數字賦能工程。實現產業數字化,實施制造業數字化改造、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升級。打造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夯實數字化基礎,加速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逐步形成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到2025年,全市數字經濟規模達1000億元,數字經濟對GDP 的貢獻達到30%以上。
2.重點實施九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綠色低碳挖潛工程。鞏固提升裝備制造、新型顯示功能材料、特色輕工等優勢產業集群先進地位。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軌道航空等新興產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內影響力的國家級產業集群。到2025年,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800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500 億元,培育100億級企業1家以上,培育上市后備企業1家以上。新型顯示器件產業集群規模達到300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培育50億級企業1家以上,培育上市后備企業1家以上。培育2個以上產業集群沖刺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3.前瞻布局先進儲能材料、節能環保裝備等綠色低碳產業。以時代聯合新能源、長城新能源等骨干企業為龍頭,加快動力電池等新產品研發,開發使用壽命長、安全性能高的前沿高端產品,搶占新能源行業發展的制高點。全力推動比沃電子技術產業園等新能源產業項目落地見效,加快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支持小快智造、亮美思燈具、康瑄科技重點發展技術先進的輸配電設備、綠色照明產品和節能電器。以東昇超硬材料、廣信科技等骨干企業為引領,加大基礎性研究力度,努力開發應用領域廣、性能先進的高端新型材料。到2025年,全市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培育50億級企業1家以上。
2.加強新基建節能降碳
加大新一代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支撐全市數字經濟產業化發展,建設10000個以上 5G 基站,統籌推進骨干網、城域網和接入網建設,加快實現重點企業、重點園區和高流量價值區域 5G 網絡深度覆蓋。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統籌謀劃、科學配置數據中心、5G通信基站等高耗能新型基礎設施,鼓勵新建設施優先布局在可再生能源相對豐富區域。優化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因地制宜采用多樣化能源供應模式。推廣高效制冷、先進通風、余熱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的綠色技術,新建大型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3,逐步對電能利用效率超過1.5的數據中心進行節能降碳改造。(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管理局、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廣節能低碳技術
加快淘汰落后設備和設施。支持工業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低碳技術、工藝和裝備,重點實施變壓器、電機、水泵、風機、空壓機等通用設備改造、中低品位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技改行動。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監察監管,提升能效服務水平。新建項目主要用能設備原則上要達到能效二級以上水平。同時鼓勵優先選用達到國家一級能效或列入國家、省“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的技術、產品和設備。積極推廣用能設備節能評估、診斷、改造一站式服務模式,推動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和重點用能企業開展能效領跑行動。(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1.全面提升節能降碳協同管理能力
嚴格執行“兩高”項目管理目錄,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格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產能置換要求,強化常態化監管,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未批先建、違規上馬。推行用能預算管理,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重點用能單位用能管理,對項目、企業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從源頭推進節能降碳。推進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要求納入“三線一單”分區管控體系。全面排查在建項目,對能效水平低于本行業能耗限額準入值的,按有關規定停工整改,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深入挖掘存量項目節能減排潛力,積極引導開展節能診斷和清潔生產審核。提高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能源計量體系,鼓勵采用認證手段提升節能管理水平。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階梯電價等政策措施,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建材行業有序達峰
嚴格執行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置換政策。堅持水泥生產以滿足建設需求為主的原則,進一步優化水泥熟料產能區域布局,實施水泥常態化差異化錯峰生產。推進海螺云峰水泥、南方水泥、為百水泥等骨干企業能效對標,深挖節能降碳空間。加速骨干企業工藝技術升級改造,采用新型原料,逐步減少碳酸鹽用量,推動建材產品減量化使用。推廣燃料預均化技術和節能粉磨技術及裝備,全線采用計算機集散控制,實現水泥生產過程高效、低碳、環保。推動燒結磚瓦行業規模化經營,逐步提高電力、天然氣消費比重。鼓勵建材企業使用粉煤灰、煤渣、煤矸石、尾礦渣、化工渣、工業廢料、建筑固廢等作為原料或者水泥混合材。加快推進新型凝膠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綠色建材產品的生產、認證和應用推廣。到2025年,建材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級下達目標,平板玻璃、水泥、建筑衛生陶瓷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的產能比例分別達到20%、30%、30%。(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綠色建材品牌凝聚工程
建設內容:
推動水泥企業積極向混凝土建筑部品、市政工程構件等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重點發展特種水泥、特種玻璃、化學建材及裝飾裝修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和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新型建材產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推動建材產業向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以海螺云峰水泥、南方水泥、為百水泥、漆雕氏、國彩新材料、中馳混凝土、廣盛混凝土、金柱混凝土、航天旺材、寶鴻建材、新渡建材、孚甌科技、湘木豪廷、申靚建材、衡科建筑、南方建筑、君志達、盛昶建材、邵科建筑等企業為細分領域龍頭,帶動壯大一批綠色建材骨干企業。充分發揮現有產業基礎,以大祥區為核心,邵陽縣、洞口縣、武岡市聯動,加速工藝升級、產品更新、市場拓展,打造湘西南地區最大的綠色建材生產基地。到2025年,新型建材產業集群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
3.推動冶金行業有序達峰
大力發展短流程廢鋼煉鋼,加快建立廢鋼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廣使用轉爐煤氣和蒸汽回收、高爐渣余熱回收、富氧燃燒等節能降碳工藝。積極探索發展氫冶金。整合邵陽地區銻資源,發展銻精深加工產業,推動銻產品向高端化、精細化發展。加快推進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完善廢棄有色金屬資源回收、分選和加工網絡體系建設。以中安安華、鴻遠金屬、桑德恒譽等骨干企業為龍頭,圍繞廢舊銅鋁、廢舊鋼鐵、鎢鈷和稀貴金屬等再生金屬資源綜合利用,提高再生有色金屬深加工利用能力,加快推廣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新技術,推動有色金屬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循環經濟協同降碳行動
1.建設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
以再利用、資源化為重點,提高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原材料行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高標準建設邵陽雀塘循環經濟產業園等“城市礦產”加工基地,充分發揮廢塑料、廢鋼鐵、廢鋁、廢銅、廢輪胎、廢紙、廢家電、報廢機動車輛拆解等再生產業集聚優勢,積極構建跨產業生態鏈,按照“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原則,加快引進輪轂深加工等關鍵強鏈項目,合理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促進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物料閉路循環、物盡其用,切實提高資源產出率。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前瞻布局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物循環利用,促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特色輕工等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加快建設一批再生資源利用配套產業園,出臺促進主配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配套政策。“十四五”期間,建成以邵陽雀塘循環經濟產業園為主體、邵陽縣塑膠科技產業園為補充的再生塑料循環利用全產業鏈。到2025年,廢鋼鐵、廢銅、廢鋁、廢鉛、廢鋅、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等9種主要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量達到206萬噸以上,到2030年達到263萬噸以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
科學籌劃、合理布局全市大宗固廢循環經濟產業鏈,在棄物產生量大且相對集中、資源綜合利用基礎好、產業創新能力強、產品市場前景好、規模帶動效益明顯的縣市區、園區,通過政策協同、機制創新和項目牽引等綜合措施,開發和推廣一批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及高附加值產品。制(修)訂一系列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標準和規范;實施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重點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構建和延伸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綜合利用產業鏈條,促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推動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等大宗工業廢棄料資源化利用。鼓勵大祥工業集中區高水平打造雨溪循環經濟示范區,充分利用寶慶電廠工業固廢生產綠色建材產品。積極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設,開展建筑垃圾的精細化分類及分質利用,鼓勵建筑垃圾生產再生骨料、筑路材料等建材制品,推廣成分復雜的建筑垃圾資源化成套工藝及裝備的應用,完善收集、清運、分揀和再利用的一體化回收系統。到2025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全市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500萬噸以上。到2030年,一般工業固廢年利用率達到75%以上,大宗固廢年利用量達到600萬噸以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5:城市礦產基地示范工程
建設內容:
高標準建設邵陽雀塘循環經濟產業園等“城市礦產”加工基地,充分發揮再生產業集聚優勢。邵陽雀塘循環經濟產業園以啟恒環保、眾科新材料、鴻遠廢舊金屬加工、贏家報廢汽車回收、湘楓新材料等企業為骨干龍頭,已形成再生金屬、再生塑料、報廢汽車拆解、廢輪胎綜合利用等循環經濟優勢產業集群,是湘西南地區最大的再生資源產業集群。“十四五”期間,邵陽雀塘循環經濟產業園在優勢產業集群強鏈延鏈補鏈的同時,積極開展循環經濟標準化體系研究,為園區循環化改造夯實基礎。到2025年,力爭打造1個省級以上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培育至少5個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建設5個以上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全力爭取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
3.重點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
大力支持邵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邵東經濟技術開發區、隆回高新技術開發區等省級綠色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示范,省級以上產業園區全部要求實施循環化改造,根據物質流和產業關聯性,優化園區內企業、產業和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體現產業集聚和循環鏈接效應。積極推廣集中供氣供熱供水,推動電、熱、冷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推進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建設園區雨水、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及回用設施,提高雨水、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推動園區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開展循環經濟園區標準化體系建設。“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雨溪循環經濟示范區圍繞寶慶電廠余熱利用開發建設熱網工程,湖南云峰水泥廠二期余熱發電等工業余壓余熱余氣、廢氣廢液的資源化利用項目。(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統籌布局垃圾分類利用
將廢舊資源回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類利用等相關設施納入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保障基礎設施用地需求。統籌布局城市廢舊物資回收點、中轉站、分揀中心,在社區、商超、學校、辦公場所等設置回收交投點,推廣智能回收終端,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合理布局中轉站,建設功能設施齊全、符合安全環保標準的綜合型和專業型分揀中心。逐步完善生活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建設,全面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穩步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降低生活垃圾填埋比例。完善廚余垃圾管理,提高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量。重點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加強可降解可再生塑料制品生產推廣。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健全,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資源化比例提升至65%。(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1.全面推進低碳規劃和綠色建造
全面推進城鄉低碳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結合海綿城市、森林城市、公園城市建設,提升城鎮氣候韌性。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積極構建生態廊道體系、拓展生態碳匯空間,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布局、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等專項規劃的銜接。推動建立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辦法,杜絕大拆大建。“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建1個生態城區。在創建國家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建設試點城市的基礎上,推行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引導建筑業集約化、精細化、工業化、綠色化、標準化發展。到2025年,全市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比例達35%以上,其中中心城區(包括邵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達比例40%以上,邵東市、新邵縣、隆回縣、邵陽縣中心城區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比例達35%以上,其他縣市中心城區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達比例30%以上。打造綠色宜居的低碳社區,采用高品質的綠色建材,促進居住水平高質量發展,建設城鎮低碳社區試點1—2個。建立政府工程綠色采購機制,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到2030年,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公共建筑、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使用綠色建材的比例達到80%,其他新建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60%。(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優化建筑用能結構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的“光儲直柔”建筑。大力開展地熱能、太陽能、空氣能、生物質能、污水熱能、儲能技術、智能微網和智慧控制系統應用,在隆回、洞口、綏寧等縣臨江臨河區域,充分利用江河優勢,開展水(地)源熱泵建筑應用試點。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推動開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確保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10%,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全市建筑用能電氣化比例超過50%。(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加快更新建筑節能、市政基礎設施等標準,提高節能降碳要求。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建立完善的綠色建筑全壽命期“標準庫”,按綠色建筑新版國標要求,制定綠色建筑運行性能動態評價標準,開展綠色建筑運行階段性能評估。穩步提升高品質綠色建筑比例。到2025年,新增綠色建筑竣工面積占新增民用建筑竣工面積比例達到70%,綠色建筑中星級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20%。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全市城鎮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提升15%。開展超低能耗建筑相關技術與產品的自主研發,重點推廣高性能保溫隔熱圍護結構、智能化通風、高性能門窗、建筑遮陽等技術應用。推動政府投資項目率先示范,開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區建設,實施綠色高效采暖制冷行動。到2030年,全市建筑節能達到75%以上,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達到湖南省先進水平。(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制定符合農村建筑特性的綠色農房標準,在適宜推廣的地區逐步開展綠色農房試點。鼓勵選用裝配式鋼結構、木結構等綠色建造方式。鼓勵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村推廣應用,鼓勵使用節能環保灶具、電動農用車、節能環保農機。加快農村電網建設,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切實推動農村用能低碳轉型。到2025年,建設綠色農房示范區2—3個。(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6:綠色建造試點創建工程
建設內容:
重點試點通風、氣密性、遮陽為核心的被動式技術,新能源建筑應用技術以及綠色施工、建造垃圾減量、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建造模式,要求達到節能率85%以上。“十四五”期間,爭取全市建設超低能耗建筑10萬平方米,完成中心城市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應用試點1—2個。建設農村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應用試點1個。積極爭取納入湖南創建國家綠色建造省份試點的示范項目。
(六)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
1.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
大力推廣混合動力汽車、新能源車、CNG車等節能環保車型,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產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占比。全面推進貨運車輛標準化、廂式化、輕量化,促進燃油客貨運交通智能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開展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電動船舶等綠色智能船舶示范應用。“十四五”期間,新增或更新公交車輛全部采用新能源及清潔能源。到2025年,基本完成老舊汽油車輛及80%老舊柴油車輛淘汰。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
充分發揮水運在綜合運輸體系中運能大、成本低、能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的優勢,依托邵陽內河水運資源,規劃實施“一航兩港四建設”,大力推進航道升級、港口開放、配套設施和集疏運體系建設,加快提升本市航道通航能力。大力發展以鐵路為骨干的多式聯運,推進工礦企業、物流園區等鐵路專用線建設,推進大宗貨物和集裝箱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鐵”,實現“宜鐵則鐵、宜公則公、宜水則水”優化組合,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促進大宗貨物鐵路貨運量占比不斷提高。積極發展智能交通,推動不同運輸方式合理分工、有效銜接,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加快城鄉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創新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配送模式。打造高效銜接、快捷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積極倡導低碳交通、綠色出行理念,推動綠色交通實現由被動適應向先行引領、由試點帶動向全面推進、由政府推動向全民共治的轉變。“十四五”期間,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力爭年均增長15%左右。(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公安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快低碳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加快推進邵陽港公務碼頭建設,并配套建設船舶防污染設施和岸電設施。加快公路沿線充換電設施、城市智慧停車及充電一體化設施建設,緩解停車難、行車難、充電難問題。確保市區、縣城公共充電設施服務半徑小于2公里,國省干線充電站間隔少于50公里,保障全市電動汽車出行和市外過境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到2025年,普通公路沿線建成充(換)電站183個以上,全市保有充電樁數量10000個以上。推進武岡汽車西站、邵陽縣塘渡口汽車站、邵陽北站、洞口縣汽車總站等交通樞紐站場綠色化改造。邵陽南站綜合客運樞紐、隆回縣城北高鐵新城綜合交通樞紐、洞口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等新建站場提升低碳化、智能化程度,為民眾綠色出行提供便利。創建綠色公路、綠色港口、綠色站場等示范項目以及推進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城市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建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鼓勵選擇自行車、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50%。到2030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市交通運輸局、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公安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7:綠色公路創建示范工程
建設內容:
統籌公路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強調均衡協調,突出建、管、養、運并重,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支出和溫室氣體排放。注重濕地保護、節能減排、生態防護與修復、碳匯建設。在交通建設過程中,積極推行廢舊瀝青路面、鋼材、水泥等材料再生和循環利用,推廣粉煤灰、煤矸石、礦渣、廢舊輪胎等工業廢料的綜合利用。開展建筑垃圾的無害化處理與利用。積極應用節水、節材施工工藝,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在西部生態圈五縣市重點推進綠色公路建設,將城步至龍勝高速打造為綠色公路示范工程。堅持公路建設全過程生態保護,在前期積極推行生態環保設計,倡導生態選線選址。建設期完善生態保護工程措施,落實生態補償機制,降低交通建設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七)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1.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
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嚴控建設項目用地規模、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建立湘西南生態屏障,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邵陽樣板。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面保護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生態脆弱區域和生態價值高的區域。構建以南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以“兩山四水”(兩山:雪峰山、越城嶺;四水:湘、資、沅、西)為支撐,形成聯動區域的生態安全格局。堅守生態保護紅線,重點鞏固森林、草原、濕地的固碳作用。嚴控天然林和公益林占用,重點保護武陵山—雪峰山地帶森林數量與質量。禁止在嚴重退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地以及生態脆弱區的草地采挖植物和從事破壞草地植被的其他活動,重點保護南山牧場天然草地。嚴格落實河流及濕地面積總量控制,實施濕地分級分類管理,重點鞏固邵陽7個已建成國家濕地公園。到2025年,森林蓄積不低于9600萬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87%以上,濕地保護率穩定在72%以上,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穩定在11%左右。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1%以上,森林蓄積不低于11000萬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87%以上,濕地保護率達到75%,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穩定在12%左右。(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工程。推行林長制,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積極引進生態林入城。引導生態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生態價值轉化,鼓勵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區。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擴大林草資源總量。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和濕地的保護,開展內源污染整治,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十四五”期間,重點提升夫夷江國家濕地公園、天子湖國家濕地公園、平溪江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系統固碳能力。開展全市主要林分類型碳匯基線體系和林草、濕地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定期開展全市生態碳匯資源評估,夯實生態價值轉化基礎。將生態修復工程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礦業轉型綠色發展等有機結合,滿足國土空間資源和空間利益多元化的要求。到2025年,完成全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60%。(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探索碳匯生態補償機制
加強林業、農業、濕地、草地等生態系統碳匯基礎理論、基礎方法研究,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開展以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為基礎的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區域碳中和試點、林農微碳匯試點。建設標準化林業碳匯基地,積極探索林業碳匯發展路徑,逐步建立政府導向投入、企業主體投入、社會廣泛投入的多元投入機制。完善有關碳匯核算標準,建立合理的碳匯補償機制,開發全市統籌的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林業碳匯項目。(市林業局、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8:國家公園碳中和試點工程
建設內容:
以南山國家公園為主體建設碳中和試點,構建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鞏固現有森林、草原、濕地、土壤、巖溶等固碳作用。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完善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機制,探索利用生態補償機制、碳普惠機制、碳交易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積極開發基于GEP的綠色金融產品,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支持國家公園碳中和試點建設工程。
4.推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積極推動農業增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積極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污染物防治,精準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開展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實現土、肥、藥和生物質資源的科學利用管理。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穩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到2025年,新增高標準農田180萬畝,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3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3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科技創新引領升級行動
1.完善創新機制
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貫徹落實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辦法。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建設市場化運作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平臺,發揮瀟湘要素大市場邵陽分市場功能作用,積極引進知識產權、法律咨詢、資產評估、技術評價與協會等專業服務機構,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市科技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教育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創新能力
發揮邵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樞優勢,引領全市創新能力提升。加快布局沿滬昆百里工業走廊科技創新帶,促進聚集帶各工業園區多點支撐協同創新。通過產業鏈與創新鏈雙鏈融合,拓展傳統產業發展空間,推動新興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綠色低碳、減污降碳、零碳負碳等研究領域,加快實施工程技術中心培育行動,推動湖南特種玻璃研究院、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升級,支持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納入岳麓山實驗室,支持國家級研發平臺邵陽分中心搶抓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機遇。政府、園區、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發力助推九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推動成果轉化
聚焦我市重點領域的關鍵低碳核心技術,積極開展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支持企業依托中科院、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邵陽學院、邵陽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邵東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發平臺,建立雙向對接機制,鼓勵重點骨干企業向上述研發機構預訂先進低碳技術和成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園區以承接產業轉移為途徑吸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邵陽。支持園區充分對接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數據庫和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切實推動科技成果迅速轉換為實際生產力。適時啟動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揭榜掛帥”,布局開展相關產業的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攻關。以“寶慶人才計劃”為抓手,加快碳達峰重點領域“高精尖缺”人才引進,支持企業以“專家特聘崗”、“顧問指導”等柔性形式引進國內高層次人才和外國專家,夯實綠色低碳科技創新人才基礎。(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綠色金融支撐轉型行動
1.合理利用綠色金融工具
鼓勵發展綠色貸款、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充分利用碳減排支持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為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本開發綠色科創基金,發行綠色債券。支持金融機構和相關企業在國際市場開展綠色融資。積極爭取國家低碳轉型基金、綠色發展基金支持,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低碳發展。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基金和企業股權投資基金。各類財政貼息資金、風險補償資金將綠色金融產品納入優先支持范圍。(人民銀行邵陽市中心支行、市財政局、市政府金融辦、邵陽銀保監分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完善綠色產融對接機制
加快建立碳達峰碳中和項目庫,挖掘高質量的低碳項目,動態更新項目庫內容。強化數字賦能,建立綠色金融服務對接平臺,實現政府部門、金融部門、企業在碳金融、碳核算、碳交易等方面信息共享,打通政策、資金支持與企業減碳融資需求渠道,推動低碳領域產融合作。統籌建立全市碳資產管理平臺,將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發展項目納入政府債券支持范圍,發行碳中和債券。(人民銀行邵陽市中心支行、市財政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政府金融辦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建立綠色交易市場機制
加強與碳排放權、用能權、電力交易等市場銜接對接,加強不同市場機制間的銜接。鼓勵金融機構以綠色交易市場機制為基礎開發創新金融產品,拓寬企業節能增效、循環降碳、生態鞏固的融資渠道。完善市場化環境權益定價機制,在具備條件的區域,探索利用碳排放權、排污權、林業碳匯收益權等資源開展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試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政府金融辦、邵陽銀保監分局、人民銀行邵陽市中心支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全民宣貫助力推廣行動
1.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全民宣傳教育。加強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教育體系,將生態宣傳內容列入思政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開展生態文明科普教育、生態意識教育、生態道德教育和生態法制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大力促進綠色消費,廣泛倡導綠色低碳節能生產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新聞媒體和網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打造多維度、多形式的綠色低碳宣傳平臺,提升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影響力。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加強信息公開,提高規劃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引導公眾參與規劃貫徹落實的全過程,共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良好局面。(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教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用能,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深入推進綠色生活創建行動,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活動。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定期評選、宣傳一批優秀示范典型,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鼓勵湘窖酒業、南山牧業等知名品牌打造特色鮮明的綠色產品,支持“崀山世界自然遺產”、“南山國家公園”、“黃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文化地標拓展生態旅游產品價值,各級各部門應積極宣傳推廣,引導公眾形成綠色低碳的消費習慣。(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市委網信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3.強化領導干部培訓
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市雙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成員單位分階段、多層次組織各級領導干部參加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培訓,普及基礎知識,宣講政策要點,強化法治意識,深化各級領導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同步組織相關崗位的負責人參加資格技術培訓,盡快提升干部隊伍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落實政策保障
(一)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對照國家標準和全省碳排放統計核算要求,實行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制度。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體系,提升核算水平。建立統計核算人員業務培訓機制,加強統計隊伍建設和信息化體系建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健全制度標準
構建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和標準體系,貫徹落實節約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及配套實施辦法,健全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實施辦法、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能源效率標識管理辦法等制度配套的標準體系。圍繞基礎通用標準,以及碳減排、碳清除、碳市場等發展需求,建立貼合邵陽實際的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司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完善財稅價格政策
積極爭取國家、省財政對碳達峰試點示范、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的政策資金支持,落實環境保護、節能降碳、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發揮稅收對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的促進作用。嚴格執行綠色電價政策,完善居民階梯電價制度,引導節約用電,優化電力消費行為。(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統籌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加強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市碳達峰相關工作的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制定重大政策。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形成合力,扎實推進相關工作。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對各縣市區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園區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
(二)強化責任落實
各地各部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切實扛起責任,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落實情況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圍。各相關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要對照國家、省、市相關要求,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嚴格監督考核
完善考核機制,實行能耗指標和碳排放指標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加強指標約束。將節能、減排、降碳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納入相關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各縣市區和部門定期開展碳達峰目標任務評估,有關工作進展和重大問題及時向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報告。(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
本方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我要評論